─ 姜姜專欄 ─

文法這麼學

姜姜   2021-11-10   805929

最近很紅的字眼Metaverse,一時之間成為熱門話題,當然也包括有人討論元宇宙的元,是一元兩元、利字當頭的元。

不過這一堂蕭博士的課,我確實經歷了從此刻窺探未來的過程。

無窮大,無法用數量多寡定義,那為什麼我們看待事情的回報總是用效率在衡準?
如果人心不可能停止追求,我們該問的是有什麼比追求效率之外,更值得追求的?或者,靠的不是追求,而是放下,選擇相信有一種無窮大的力量,是超出我控制範圍的。

延伸到雙語教育的面向,若願意相信孩子最終能自由地中英雙語切換,根本不是靠追求文法和單字所能達成,我要做的只是放下擔心。那些因為擔心而給予孩子的,充其量只是覺得孩子不可能達成目標,所給予的補救教學。

站在家長的立場,很少人會接受這種說法,多數人對於「相信」的概念認為僅是盲信,就是許完願望,願望就會實現的天方夜譚。 畢竟,許願吹蠟燭只要一秒鐘,實踐自己相信的事情要一輩子。

相信的關鍵在於,怎麼一步步實踐,怎麼引導孩子?這個,蕭博士講了27年。
做為家長的,要怎麼相信簡單的東西擁有力量?我們一起找答案。

這堂課,蕭博士在「教材上」(就是一般家長放學會問孩子:老師今天教什麼的那個東西)教的是語調。

第一輪:老師說。
老師嚴格要求孩子要用很低的聲音唸出「輕聲的」:I am. I am. I’m. 。唸的同時,老師舉起右手,唸一個聲音,減掉一根手指頭,總共,五個聲音。
這個簡單到不行、孩子早就熟到掉下來的內容,一個一個輪流唸。

以為簡單的事情,就是你會滑倒的地方。有些小聰明卻不夠謹慎的孩子,輕聲在最後第五個聲音飄走了,馬上被老師糾正,這個小小的糾正是要打醒孩子心中對學習態度的輕慢。

而那些很聰明又很謹慎的孩子,自己唸對了,也會認真的在聽別的小孩有沒有唸對,有沒有跟他一樣厲害,還是比他還厲害?這是孩子心裡的小劇場啊!劇情也就這樣順理成章的演下去,不斷重覆的聲音,拉住了孩子的注意力,老實的聽了一遍又一遍。

在老師看似不經意卻是刻意設計的安全感裡,重覆、重覆、再重覆的模式,孩子聚精會神的學習一項很簡單的事情;調的是孩子的聲音、也是心性。
這一輪進行了很久,超過半堂課的時間,久到孩子必需要玩「老師說」的遊戲,才甘願再繼續。我在旁邊記錄,隔著口罩偷笑:「老師說」的遊戲也是注意力的訓練,難怪每次孩子下課都比跑完操場還累。

第二輪:用累積的習慣,讓孩子思考應該怎該學。
老師只唸了You are,就開始讓孩子輪流唸。前幾個孩子們只有像蕭博士那樣唸完You are就停了。老師:「你唸得很好,可是不對。」在輪完大約10個孩子以後,一個年紀較長的孩子,唸出了「You are. You are. You’re.」。全班恍然大悟,接下來的孩子就仔仔細細像是用手掌心捧著般珍惜的,唸出這個好不容易找到的解答。

第三輪:有沒有唸對的標準,不該只有一個。
這一輪一開始,孩子們很自然都會用右手計算著自己唸到第幾個聲音。第一個唸的孩子,是坐在第一排左手邊第一個位置;一位很認真的小女生。當她唸完She is. She is. She’s. 老師要同學們鼓掌。接著老師:「sheㄙ的ㄙ你唸 Z 我聽聽看。」孩子試了一次沒有到位,老師說:「你唸ㄙ就好,很好!唸得很好的!大家要給同學鼓掌。」我相信,這個孩子沒有因為嘗試失敗就受傷,而所有的孩子卻都學到看待不一樣聲音的平等心。

第四輪:不對就是不對,不能隨便。
這一輪年紀最小的孩子在唸He is. He is. He’s.的ㄙ太小聲了幾乎聽不到,老師讓孩子重覆唸了三遍,然後對孩子:「我怕你唸錯,所以讓你唸三次,我才聽得清楚。」
經過幾輪下來,每個孩子都像機器人一樣,只要把開關打開,孩子會跟自己很計較的唸到很準的聲音,也用耳朵重覆的聽別的同學唸得對不對。唯有自己唸得出正確的聲音,才能分辨聲音的差異在哪裡。

四輪過後,孩子們對聲音的掌握穩定了,蕭博士開始放入新的挑戰:「很、有、將」的「很」,我很、你很、她很、他很。

第五輪:簡單X變化,被改變的是能力,不動的是初心。
孩子們用可以掌握的英文發音,添上本來就很會的中文形容詞,開始胡言亂語、七嘴八舌、迫不及待的想造句:I am. I am. I’m白痴。You are. You are. You’re幼稚。She is. She is. She’s無聊⋯⋯等等。

一陣童言童語之後,老師在白板上寫了四個形容詞:用心、認真、幸運和感恩,對應著四種人稱,進行配對。

I am. I am. I’m用心。
You are. You are. You’re認真。
She is. She is. She’s幸運。
He is. He is. He’s感恩。

一排唸一行的團隊作戰。

這又一場對聲音、專注力、中英文切換能力的重量訓練。走到這裡,沒有一位孩子出戲,每一個人戰戰兢兢,不分年齡、程度,浸泡在這種不斷重覆所累積出來的體悟。能悟出來的,就是今天能帶離開教室的能力,孩子能自然而然應用出來的能力。

第六輪:上岸。
都已經渡過一條河,不必再把船揹在肩上。
老師:「沒有人講話會同樣的話講三遍的,我們不會說:『我很、我很、我很用心』,我們會說:『我很用心。』不用說:『I am. I am. I’m用心』,直接說:『I’m用心。』誰要挑戰?贏的人可以抱滅火器。」

很瞎的獎勵吧?大人們真該看看孩子們當時簡單又天真的笑容。

第七輪:中英雙語有底氣的切換。
老師:「誰知道Rain, rain, go away. ?」全班都知道。
老師:「I’m little,是Rain, rain, go away. Come again some other day. Little Johnny wants to play的 little。」全班都會換。

臨下課前,老師再加碼一句提高的語調。:「我消失了,I’m gone.」 Gone要唸二聲。
會唸的才能下課,結果當然是沒有人不會唸。

這樣的下課前五分鐘,竟出人意料的打翻了一整堂的規則,不一定要很低的很低的才對,聲音和語調並沒有標準答案。

這樣看似簡單的一堂課,沒有很多的單字和不斷變化的文法,打破了很多大人認為多才是好的觀念。這樣看似不斷重覆的一堂課,卻給了每個孩子活出自己學習英文的意義。

簡單的 I’m, You’re, She’s, He’s,孩子們朗朗上口,後面要加什麼字,要表達什麼情緒,是我們的孩子活出來的,不該是從課本背出來的。

我在簡單的 I’m裡,看到活出英文的無限可能,像是今天在虛擬世界裡,能看到未來一般。


2021-12-01   姜姜   713493

道地的鼻化音要這樣學

長大以後,我才懂得欣賞一本書的襯頁和扉頁,那裡藏著一些小心思,比起封面背後的作者和出版品訊息,更貼近作者。尤其是當了媽媽,更注意到很多精裝的兒童繪本裡,襯頁是極為重要的一環,像一個擺渡者,讓小小讀者在視覺和心理上都有空間先梳理一下,準備開始一趟新的旅程。

- 姜姜專欄
2021-11-24   姜姜   713923

韻與律 - 從「小」培養語言的審美

談到文盲的定義,大多會是對於某人不認識字的說法。而錢鐘書先生在《釋文盲》一文裡提到對「盲」的象徵則更加有趣卻也嚴謹,指的是欠缺美感,對於文藝作品缺乏欣賞能力。這一篇側寫,我想用這樣比較少被人思考的角度做為切入點,來記錄這一堂蕭博士陪伴孩子累積語感鑑賞能力的過程。

- 姜姜專欄
2021-11-17   姜姜   871944

對話,要這樣學

「語言是一種習慣,肌肉的習慣、耳朵和嘴巴的習慣、聽力和口說的習慣。學語言要用耳朵學,可惜臺灣的教育讓孩子用眼睛學、從文法上學。這樣不是不行只是多走冤枉路,但是,一開始看起來很快。」蕭博士說。

- 姜姜專欄